【104】读懂他人的非语言信号
经过中国电力出版社授权,从第101篇文章开始,我们将不定期发布其新引进《卡耐基系列》作品中的部分文章。这套作品包括人生与职场两个主题,通过实例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面对和解决种种问题。
每个人都不仅凭借语言来传递信息。我们所讲的话常常会被即时的肢体语言所修饰,面部表情、举手投足、坐姿站姿都传达着某种含义。如果我们能有一部关于肢体语言的字典该多好,这样就可以查出每种动作和表情的意思,从而理解他人的真正意图了。
曾有人试图撰写这部“字典”,列出各种“肢体符号”并解释其含义。例如: 某人摩挲他的下巴是什么意思?“哈,我知道!他是在想问题。”他也许是在考虑问题,但也有可能只是因为早晨没刮胡子下巴痒罢了。
又如:坐在我们对面的人双臂交叉抱于胸前。有些“专家”又要解释了: 说这表明他(她)是在自我防御、回避我们或排斥我们。不能这么一概而论! 看看在教室里的学生,讲座中的听众,还有剧院里的观众,有多少人不是双臂交叉在胸前?难道这也说明他们排斥讲课的老师或是台上的演员吗?当然不是。他们无非是因为这样坐着舒服,如果感到冷的话,这样的姿势还能保暖。但话又说回来,此种动作如果出现在谈话中间,那也有可能表示他(她) 不同意我们的观点。
1肢体动作无定规
虽然任何一种肢体语言都不可能只有一种解释,但也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读懂它。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表达想法和情感时都有他自己的方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肢体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后天习得的,通常是通过模仿他人,所以肢体语言又通常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同时,它还与我们所处的民族背景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有两个同样来自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男孩,他们的父母分别从不同的国家移居到美国,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第一个男孩的祖籍的同胞们说话时经常手舞足蹈,任何人只要开口就要用手比划。而另一个男孩家乡的人们只有在情绪亢奋的时候才借助手势。
于是这两位男孩在高中第一次见面时,第一个男孩用他习惯的方式讲话——双手不停地挥舞。这令另一个男孩感慨不已:“哇,他对这件事好兴奋啊!”但当他做回应时,还是以自己惯常使用的平静方式,于是第一位男孩思忖道:“他对我讲的东西竟然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另外一则故事会让我们看到文化差异对非语言交流的影响。
在纽约一所高中餐厅发生偷钱事件之后,校长开始调查几位有可能使用过收银机的学生。一番问话之后,他认定小偷就是一位拉美裔的女孩,于是命令她停课查看。这时一位社工找到校长讨论此事,问他为什么如此笃定。他说:“其他所有学生都能看着我的眼睛说不是他们干的,只有这位女孩不敢看我的眼睛。在我整个问话过程中,她一直低头看自己的脚趾头。她显然有问题。”这位社工听完之后却告诉校长,一位教养良好的拉美女孩是从不直视像校长这么德高望重的人物的,在与长辈或上级讲话时,为表示尊重,她们从来都是谦卑地看着地面。所以,这位女孩的行为其实是她所受的文化教育的产物,却被校长曲解了。
同理,家庭习惯也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形式。
每个与尼科尔一家说过话的人都会得到他们家人频频点头的回应,很多人都以为点头是同意观点的意思。然而当问及尼科尔是否如此的时候,她却解释道: 点头对于他们家人来讲不代表任何观点,仅仅表示听到了你刚刚说的话。
2研究每个人的非语言信号
既然肢体语言对于人际交流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去解读它呢?解读肢体语言没有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深入了解一个人来试着读懂他的非语言行为和反应。如果我们经常与一个人打交道,那么是可以通过认真观察做到这一点的。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表示同意的时候会身体前倾,而有的人会把脑袋歪向右边,有的人则是无论我们讲什么都不住点头,即使在点头时还面露疑惑。
可见,通过对每个与我们交流的人进行仔细观察并在头脑中形成一套缜密的“记录”,就可以正确地理解他们的非语言信号了。时间久了,我们便能较为准确地掌握这些人的一系列特定的动作和表情。但如此一来,我们又容易在初识别人的时候过早下结论。这时要注意,之前得出的某些结论是仅针对某个个体的,并没有普遍意义,最好的方法是,在充分了解对方之后, 再分析他的肢体语言。
当其肢体语言与口头表达相左或有偏差致使我们无法做出判断的时候, 要及时询问,让对方告知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通过恰当地提问,我们便可以消除肢体语言带来的疑惑,直至应对自如。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使用肢体语言时要适度。即使你的肢体语言代表的都是积极的含义,也切勿滥用,否则效果就没那么积极了,而且可能会令对方觉得我们很浮夸。
[本内容参考戴尔.卡耐基联合公司最新官方授权著作《沟通的艺术》,有删节]
本文出自 Stacy职场记,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