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我是如何做到晚上加班9点到家,还能写文章学日语弹钢琴练瑜伽的?

作者:Stacy 分类: 自我提升 发布于:2015-11-25 1:41 ė3513次浏览 60条评论

如果你也在北上广工作,也许工作压力本身、也许是自己有所要求,有时候要面临加班,加上路上的通勤时间,往往到家就已经晚上9点了。

这是我一段时间以来所面临的情形,也是周末的时候和朋友聚会,朋友提出的问题。

其实听到这个问题,我还有点欣慰,仔细想想虽然最近工作非常忙,平均都在晚上9点才到家,但是文章照常更新,瑜伽一周练个两三次,日语每天翻一翻书或练练听力,钢琴有空的时候随便弹弹,竟然也都做到了。并且除了偶尔写文章比较忘我到12点之后,平时也没有少睡,这对一个视睡觉如生命,不愿意牺牲自己睡眠时间的人来说尤为难得。

我不想只做一个标题党。如果你和我一样,工作日晚上回家都已经9点了,不满足于刷微博看美剧逛淘宝,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制造一些生活的情调,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没有手把手的教程,也没有严格到分秒的时间计划表,只随便聊聊一天的日常,时间的利用和执行的思路。

1. 时间都去哪了?

如果你看过以前小A写的关于职场人士必备App或时间管理App的文章,里面介绍过一个每天记录使用手机频次和时长的App,叫做Moment,使用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每天使用手机的总计时长远比你自己以为的要吓人的多,比如小A随手翻开今天的,就是2H37M,2小时37分。

除去接打电话联络订外卖打车之类,剩下的时间,基本上都是碎片时间。如果觉得自己没有碎片时间的,用这个App就会发现,每天花在玩手机上的时间就已经非常多了。

2. 列出你的理想生活清单。

时间就像一本手账,有必要支出和非必要支出,必要支出比如睡眠、工作、以及提升自己所花费的时间,非必要支出就是漫无目的无所事事浪费时间,两部分加在一起是守恒的,一部分多另一部分自然会变少,就像偶尔心血来潮买一件奢侈品还可以,天天买的话,总有一天会透支掉花在生活必需品上的钱。不过时间不同于财富的地方在于,奢侈品有钱人可以天天买,可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我们花很多时间在手机上,在刷微博逛淘宝看美剧中,往往其实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有什么可以做的。所以即使知道时间花在了哪里,节省下来的多的时间也不知道用来干什么。

每个人其实都会幻想,等我有男/女朋友了,等我结婚了,等我有时间了,等我有钱了,我会怎么样怎么样去做哪些事情,比如健身学烘焙学一门新的外语。其实很简单,这些你想去做的事情,其实就是你理想生活的清单。

比如小A以前的理想清单就是,学一样新的乐器(钢琴),学一门新的语言或继续学以前学过的(日语),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做公众号分享),坚持阅读(看喜欢的各类书籍),健身锻炼(练瑜伽)。

列出来了,才知道有这么多自己想做的,虽然会有贪多嚼不烂的嫌疑,但好歹都是自己喜欢想去做的,只要精力允许就多去尝试,为什么不呢?

3. 专注的力量。

有了理想清单上的一系列事情,不必列一个完美的计划表,因为工作了之后才发现,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打乱自己生活上的安排,比如要下班了老板有要事找,朋友临时发起个聚会。

自己的计划只能是见缝插针,随机应变。当下想做什么就直接去做,避免大脑做无意义的决策,做完快速切换任务,效率更高。据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同样水平的两组小提琴手(还是运动员之类),做了一组选择题之后的那一组小提琴手,练习的效果要比没做的那一组效果差,因为大脑在做选择的时候,已经耗费了一部分精力。所以即使花同样的时间的话,效率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之前小A写过那篇“比时间管理更重要的是精力管理”中类似的道理。

之前小A常常会纠结今天下班是先练瑜伽呢还是先看会书,结果犹豫的时间也花了,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还想着另外一件事情。最近实在是太忙没有精力去想,回家疲倦不堪第一件事就是铺开瑜伽垫练上四十分钟瑜伽,之后精力满满地再去练琴写文章,居然更专注了。

其实忙碌的时候,往往更加珍惜时间,因为日程排得满满的,每件事情都要抽出时间做,做完这件马上要去做另一件事情,做事情的时候有时间上的紧迫性,反而能更加专注。

4. 碎片时间和统筹规划。

前面铺垫了那么多,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说,这些无关痛痒的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我都知道, 可每天9点到家的话,12点睡觉,除去洗漱杂七杂八一个小时,也就2个小时,哪里能做那么多的事情?

这样一算,小A随便写一篇文章到排版完平均要2个小时,像这种长文更长;练一次瑜伽至少40分钟,学点日语练个琴至少也都要半小时,基本每项任务至少半小时,频率每周两三次,再加上偶尔看集美剧听听音乐或者放松一下出去看个电影聚个会,时间根本就不够呀。是呀,所以只靠9点到家之后的时间是不够的呀,所以要讲其他碎片时间和统筹规划啊。

以前小时候学过茶壶泡茶的故事,其实就是最基本的时间统筹规划的运用。一件耗时的事情,或者机械的事情,可以搭配其他繁琐步骤/用脑的事情一起做。

举几个小A平时运用的例子,通勤路上可以听日语课文和单词,这样回家只要快速过一遍今天听到的不清楚的地方就可以了;练瑜伽的时候不听瑜伽音乐听点自己想听的音乐放松一下,顺便想一想一会要写的文章的思路和框架,这样练完瑜伽打开电脑直接就能动手写;洗漱的时候把美剧或者BBC开着,抬头就能看看或者练习听力;中午约同事吃饭或和朋友通个电话,聊聊看法或者做法,有适合写文章的思路或题材顺手记在手机上;和朋友聚会先到的话拿出kindle看会书……

根据这种合并的思路,很多事情就可以合并去做了,以上利用的大多也都是碎片时间,当然,不要为了合并而合并,不然容易两件事情都做不好。要清楚自己哪些事情是需要100%专注不能分散精力做其他事情的,9点到家之后专注的时间,可以分配给这类事情。比如对小A来说,一心不能二用的事情就包括练琴,还有写文章,哦不,写文章的时候泡脚算么。

5. 不要迷信各类方法和工具,最好的方法就是现在去做。

小A加过很多群,群里的很多人看过很多时间管理、自我提升类的文章,每次这种文章一分享出来,就有好多人去问文章里介绍的各类工具用法,下载下来之后玩得透透的,过度纠结与哪个方法怎么用,却很少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刷完一本书,坚持做一件事几个月以上。周而复始,下一次再次有人分享这类文章,还是会重复以上步骤一遍。

这类人的特点是,熟知《高效的七个习惯》《和时间做朋友》这类书籍的每一条方法,了解每一个版本的番茄土豆钟,思维导图,记录时间分配的app,电脑硬盘里装满了各种电子书和网络课程,却从来没动过,或者只看过第一课。

相信你身边也有这样一种人。这么了解是因为小A曾经也是这样一类人。直到猛然发现书架上堆满了书却一本都没刷完过,下了全套的课程却从来没看完过一课,才发现最high的时候是买书、下载课程的瞬间,在那一瞬间仿佛就觉得已经完成了,其实却只是自high。

除了入门的时候讲求方法,大部分事情入门之后,就只需要去做。跳出这种怪圈对小A最有帮助的一句话就是:简单暴力成就一切。

6. 折腾这些有什么用?

讲完以上这些,最后总结来碗鸡汤吧。

小A还是挺喜欢折腾的,除了以上提到的生活日常,周末也会找行业讲座去听一听,聚聚会聊聊天,之前还写写文章和朋友一起录音做个电台,常常也会有人问我,你折腾这些有什么用?

公众号能盈利么?文章能出书么?出书能赚钱么?电台有人听么?学钢琴要考级么?学日语要出国么?看脑洞大开的书有用么?练瑜伽有用么?

小A每次听到一连串的问号和不解就觉得特累。因为我喜欢啊。

难道不觉得深夜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是很痛快的一件事情么?看到后台有人说一步步和小A一起成长觉得很受鼓舞么?去一个小范围的行业聚会遇到有人和你说原来你就是录电台的那个觉得挺开心的?练三个月练就一首曲子的满足感?看日剧听懂得越来越多的时候的成就感?看到好玩冷知识时候的狂笑?电梯里身形挺拔的侧影?

有什么实际的用处?

某天听一个朋友讲,收到公司海外事业部发来的招聘通知,要求相关经验,精通当地国家语言,base在国外,薪资肯定也会是按照国外水平调整了。朋友感慨地说,这门语言虽然我在学,可惜学得还不够好,如果学得够好了,这个机会真的不错。

小A听到这个,忽然想到了蔡康永说过的一段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一个人的带宽高,花在自我提升方面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得到更多的机会,人与人之间,往往是不同机会决定了不同的道路和命运,有时候能力上差别不大,但有了机会的锻炼就会变得越来越有能力,也就越容易有能力选择自己选的生活。这就是马太效应,好的越来越好,赢家通吃所有机会。

所以,get prepared, 把时间花在有意思的事情上。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或者现在。

【P.S. 忙碌的时候,比如加班时期更容易写就长长的鸡汤文。哈哈。】

本文出自 Stacy职场记,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