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你想知道的读书相关Q&A

作者:Stacy 分类: 自我提升 发布于:2016-6-28 0:04 ė1722次浏览 60条评论

关于读书和怎么读书,已经有无数的文章阐述了,我自己也算是个阅读爱好者,所以其中的一些方法也会一条条尝试实践,结合实际情况,保留适合自己的方法。


所以这篇文章,会按照一些和读书相关常见问题,逐条写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是,为什么要读书?


我读硕士时,念的是文学理论。还记得硕士的第一门课,叫做《西方文论》,第一节课,我就迟到了。迟到了十来分钟匆忙找了个位置坐下之后,听老师讲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然后是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因为以前从来没想过学文学方向,所以没接触过纯文论,一节课下来,整个人有点懵。接着一学期的课都让我很郁闷,全部是讨论类似“文学到底是什么”,“作者的自觉性”,“形式和内容”这类很抽象的话题,远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文学就是学“什么是浪漫主义”,“三一定律是什么”之类的。那时候我去图书馆看文学理论的书,看得真是似懂非懂,有时又交叉着看哲学理论,看着看着脑袋就开始钓鱼睡着了。


去年年底,翻出来一些相关书,比如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发现再次看的时候,和以前念书时要拼命去理解的状态不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进步,不仅文字背后的意义更加明了,很多认知也串起来了,换句话说,就是更有体系感。那时候再回头去想以前刚接触文学理论的那种疏离感,很难想通为什么当时会理解不了一些很简单的抽象概念。


所以我想说的是,读书不会一下子就能改变你的生活或命运,但在一次次接触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的时候,在一次次阅读晦涩的文字中,读书能够由内而外推动我们理解能力的界限,这种认知界限范围越大,就更容易理解事物。


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个人“悟性高”、“有灵性”,通常是因为对方的理解能力比较强,你刚说完,或者还没说完的时候,对方就能听明白你在讲什么。


这种人,要么见过很多很多人,经历过许多许多事,要么是读过很多很多书。所以读书,不一定当下帮助到你什么,但一定会赋予你更多内功——领悟能力。


平时选什么书来读?


选书的标准:感兴趣的,和需要的。


网上流传着很多读书清单,除了年度畅销书单、中外经典,有的清单背负了特别高的期望值,类似“100本构建你的知识框架的书”。


我曾经也很热衷于收藏这些清单,但后来发现,选书的时候,基本不会按照这个来选,因为清单里的一些领域,确实不感兴趣,怎么也提不起动力看。


有必要为了搭建知识结构框架而进行阅读吗?可以,但是不一定有必要。对于一些没接触过的新领域,或者不感兴趣的领域,要先从易读的书开始,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再进行一些深入的阅读。一上来就读新领域的大部头,产生不了兴趣的话,更容易放弃。


所以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对绘画感兴趣就去看绘画的书籍,喜欢小说就去看小说,喜欢鸡汤文就去看鸡汤文,先别想有用没用,培养起来阅读的习惯比什么都重要。


除了感兴趣的,可以搭配着看需要的书。什么是需要的书?就是那些你能直接学到东西,并且能直接应用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的,比如工具书,或者是和工作相关的书,或者是要提升英语买来的英语书,看完之后能对当前目标有帮助的。


比如,我会在刚开始接触管理的时候看《高绩效教练》,想和设计能够更好沟通的时候看《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为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时候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所以,知道自己近期的目标是什么,有了一些实践之后,带着问题去读,收获要更直接。


兴趣和需要之间的平衡?我个人会大致一半一半,看一本商业管理的书之后,就看一本小说或者轻松的畅销书调节一下。


看谁的书?怎么买书?买书的方法?


按人找,按书找,按书单找,按出版社找。


按人找,就是找自己喜欢的作者看。一本书比较喜欢的话,可以把作者的其他书,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书,作者特别推崇的其他作者的书看了。作者的风格通常都是保持统一的,作者推崇的其他作者,风格相近或是受其影响,质量一般都有所保证。  


按书找的话,通常是某个主题或者领域相关联的书。我自己的方式是,在亚马逊上利用它的算法推荐功能找书。随便找一本这个主题的书,在详情页面上,会有算法推荐与之相关的书,可以点过去看评论。因为评论没有积分奖励,所以都是买书的人自发写的一些评论,比较真实有效。看这些人的评论,也可以知道这本书与另外一本的区别是什么,哪本是给入门者看,哪本是进阶的。通过这种方式,能把某个话题下的经典好书都找个差不多。  


按书单找。上文说了,网上最不缺的和读书相关的就是各种清单了。我以前常看的会是豆瓣书单,亚马逊的书单,都可以按照分类搜某一类别,比如社科类下的排行。  


看出版社。大的出版社普遍都会比较靠谱,每个出版社有各自的特点,比如中信、机械工业出版社经管类的畅销书比较多,三联、湖南文艺文学文艺类的书比较多之类,我自己研究也不深入,就不展开了。


一些再版多版的书,相对来说会比较靠谱,因为能够多次出版的书,起码说明需求量大,比较热门。一些多版的书,也会随着时代变化做一些内容的删减,这类型的书还是买最新的比较好,尤其是互联网类的,几个月一个周期更迭,看最新的才有参考价值。


不同类别的书,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吗?


不同类别的书,读的时候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有些需要精读读上个好几遍,有些适合饭后睡前略读消遣,而有些只看个别章节补充这一块的知识结构就可以了。


不止听一个朋友讲过,自己看书,基本都看那些已经不在世作家的书,鲜少看一些当下的畅销书。


我是会觉得有一点夸张,但道理上其实没有错,经典是要靠时间筛选的,经得住时间的沉淀留下来的,才值得读。况且世上有这么多书,经典都读不完,哪有时间去读一些质量不高的书?


经典的权威,不证自明。有的中文系教授甚至会说,所有的故事,都是基于经典衍生出来的。所以像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每一个故事情节设计,都是有经典可以遵循借鉴的。


所以对于某个领域内经典的书,要反复读,有一些书带有明显的时间性或者时代特征的,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补充一些现今社会的理论或见解。比如《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即使到了现在,这仍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书,但也要适当补充些近几年广告或者传播趋势的书,这样理解才能更全面。


读书笔记怎么记?


对于需要精读的经典的书籍,自己在书上画重点,做笔记,或者专门做一份读书笔记。我的朋友木儿在公众号“多情笔记”中提到过自己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原文叫做“不做笔记的读书都是耍流氓”)。


据她的实践,这样下来可以保证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在半个小时内完成,且之后不容易忘掉,能够记住的有效信息会比较多:


  1. 信息(作者、出版社、出版年、页数、作者简介、阅读起止日期)

  2. 标签(即关键词)——方便以后检索

  3. 价值(总体评分,1-10)——是否推荐的参考指标

  4. 纲要(按顺序列出全书重要部分)——可复制目录或自己拟出纲要

  5. 主题(简要说明本书在谈些什么,主要观点)——自己用一句话概括

  6. 评点(赞同或不赞同作者观点的理由+本书对我的启发)——能否记住这本书的关键

  7. 记取(精华摘抄)——方便日后引用

  8. 相关(其他人的精彩书评、思维导图或PPT)——作为补充资料备用


这套方法还是很有用的,但可惜对A酱这个懒人来说,有点消化不了。所以我自己偷懒的简版如下,嘿嘿 (●'◡'●):


  1. 直接上“涂书笔记”应用,把要摘录的部分拍照,文字识别,保存。

  2. 看完一本回顾目录部分,想一下是否记得每一部分讲了什么。

  3. 打开豆瓣,看一下别人的评价、书摘。

  4. 在豆瓣上mark已读,评分。在写评价的时候,写你记住了这本书中的哪3点。


总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尽量记一些。但不要因为要做读书笔记就产生巨大的压力而找借口不读书,也不要为了做详尽的读书笔记而读得那么痛苦。这两种人周围还真的不少呢。

读书笔记记什么?


接上一点,说到记笔记,因为精力有限,很难做到大而全。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经典的书、需要精读的书,再记笔记。


对于普通的一类书,只记那些能够让你换一种思路看问题的点,这种思考角度,是你之前从来没想过的,或者想过,但是没有像作者一样可以清晰描述出来,点到核心的那种。


比如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中我摘的一段,觉得还能这么看悲观主义,很新鲜,所以记下来:


什么是悲观主义?我以为就是“透”观主义。不要着眼于悲,要着眼于“观”——万事万物都是会过去的,人是要死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就是悲观。悲观主义是一个态度,是一个勇敢的人的态度。


得不到快乐,很快乐,这就是悲观主义。如此就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知物之明,知世之明。一切都无可奈何,难过的,但是透彻。


和别人聊天时,把这种能够一瞬间打动我的话,也有意识地记下来。时间久了会发现,借着别人的视角,自己的思维也会开阔许多。


比如以前和一个同事聊起来对方是如何谈判的,我以为对方会说,学会倾听找对方想要的blabla之类的,结果对方说,谈判就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这句话忽然就砸中了我,这确实是一个新的点啊,以前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用这种方法记下来一些金句,再联想自己以前过去看过的哪些是和这条相关的,这条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有什么地方可以应用。


起初可能需要摘书中的30%,慢慢会发现,对于有的书,可能越能让你思维"叮铃"那么一下的点会越来越少,所以书会越读越快,有的时候可能一章刚开个头,你就知道这章有什么内容,值不值得看。


怎么提高读书效率?


其实这部分最难做到的就是专注。专注了之后真正看进去,提高理解能力,书会越看越快,自然会提高效率。


关于专注,之前写过一篇《专注力Max》讲如何提高专注力,以及一些简单的训练方法,感兴趣可以查看。(点击查看【250】专注力Max


里面提到看书容易犯困,或者走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站着读。站着也犯困的话……那就单腿站着看,左腿站累了换右腿。为了能够有效阅读,大家也是蛮拼的。想当年头悬梁锥刺股也就这样了吧。


另外,阅读不等同于网上看新闻、看文章,太多碎片化的阅读会令人丧失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有段时间我很固执地每天坚持看一些行业新闻,后来发现效果并不好,看完了真正记住的少,网上信息太多了,多是被动接受一些信息,自己要花大量的时间甄别筛选。时间花费多,收获相对少,性价比太低。


后来改为主动阅读,行业的基本只读出了的书,而且新书我会等有了一些评价之后再去看,看是否值得看;行业文章和公众号读得少,多是一些同事间互相推荐的深度分析文章。这样下来,我在有效阅读方面的时间反而增加了。


我自己喜欢的书?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说的就是A酱这样的人,尽管一直在刷几年前的囤货,奈何还是没有刷完。翻了下豆瓣,近期比较喜欢的书有:

《高绩效教练》:干货。

《细节营销》:干货多多。

《创业维艰》:中间部分开始才精彩。

《在不安的世界安静的活》: 一个女人在时代变革中的成长。

《文学回忆录》:将我拉出负能量泥潭的书。

《追逐日光》:假如生命只剩下4个月。

《近距离看美国》:林达一系列关于历史的书信体文章。

《小顾聊绘画》:有趣的入门。

《最好金龟换酒》:在拉丁美洲的间隔年。

《品牌洗脑》:案例精准语言生动。


关于一些读书的栏目,以前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听了几年,后来出了《我读》系列,算是一些书籍的导读,可以从中筛选自己喜欢的。“逻辑思维”偶尔翻一下看看有什么推荐的书,“樊登读书会”里讲解的书也很棒,听过不少期,能够直接提炼干货。


还有其他什么想说的?


在写这篇文章开头的时候,提到“洞穴理论”,那会觉得这个理论放在结尾部分再适合不过了。


“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他们身后有一堆火,火光把外面走来走去的人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而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


如果其中一个囚徒摆脱枷锁,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最初他会感到困惑,眼睛会难受;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更真实。


如果再有人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他会更加晕眩、不知所措;开始他只能看清物体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到阳光中的物体,最后能看到太阳自身。


他看到了比在洞内更清晰的东西,并由此看到了以前自己所处的洞穴状态,这时候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原来的信仰和生活。”


而读书,就是将我们拉出“洞穴”的力量。

本文出自 Stacy职场记,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