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保持精进有多重要?一年经验抵N年

作者:Stacy 分类: 自我提升 发布于:2016-9-12 23:50 ė2305次浏览 60条评论

网上流传过一个段子:如何用一年获取N年的工作经验?


每个好奇或是想要寻求捷径的同学在点开的一瞬间都哑然失笑,因为答案是:加班。


当然,有很多认真的作者后来分享过一些实用的干货,多学多思考多复盘。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以及工作中,人与人的差距究竟是如何拉开的?


昨天提到,最近在忙学习充电、思维升级,忙碌的时候脑袋其实更为活跃,许多自己之前的经历和其他的一些案例忽然都串了起来,对开篇的问题,我给出了我的答案:保持精进。


“精进”这个词现在特别火,尤其是采铜老师的那本书之后,这个词更是为大家所熟知。但是我们是否能做到在工作中保持精进?先不要着急回答,看以下两个场景中的两类人做法:


场景一:策划常规工作中的一场活动。

第一类人:照着上个月的活动按部就班进行,有别人的best practice作为参考。

第二类人:了解上次的做法哪里有欠缺,这次能尝试什么新的做法?


场景二:老板说要开会讨论一下今年的大活动怎么做。

第一类人:回顾一下去年业绩,去年的活动,提几点今年的想法,纸上列出来开会内容。

第二类人:回顾一下去年业绩,去年的活动,把去年的竞品也做了简单分析,结合当下热点做一些延伸,看有什么能列入到今年的方案中,做成了简单的PPT。


看完联想一下自己平时做事的真实方式,再回答:你是第一类人,还是第二类人?



以上都是我工作中常常会碰见的真实案例。


第一类人,是很大一部分人的做事方式。其实如果没有第二类做比较,这样的做法已经挺好了,有自己的想法,有用脑,也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但看了第二类做法,或许你才会意识到,还存在这样的做法。


没错,工作中,你不是在和自己的做事方式比,是和同部门同公司同一个职位的其他同事校准,甚至是自己和行业里其他的人,放在同一个池子里比较。


看完之后,还有人说,这没什么难的,我能想到,事实上我也这么去做了。但如果每次都这样做呢?你是否能够做到持续地用这种方式做事?


不愿/不会精进的人,懂得精进却又难以长期保持的人,都排除掉,剩下的才是那个能够进步最快的。


精进,是一种思维方式。保持精进,是一种习惯。



之所以有感触,是因为我是上述的第二类人,以上是我真实做过的事情,也是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的做事方式。


开始的时候只是下意识地这样做,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直到这一年多,我渐渐开始意识到,这样做能够加速学习成长,一年获取N年的经验。


这样的做事方式积累,为我带来了什么?

  • 作为团队最年轻/工作经验最少的人,负责最核心的业务。

  • 组里唯一带人的机会,让之前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我来带。

  • 最重要的活动策划执行,都交由我负责,认为我做事周全牢靠。

  • 经手的活动数据和效果都很好,常被要求分享做法和经验。

  • 遇到一些业务问题,不仅组内同事,其他部门的人也会找我咨询。


所以这样的结果是,我并不担心升职加薪,积累的口碑和曝光,能够有机会被更多人看见帮我去到下一个阶段,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我也不太担心工作是否会被其他人替代,因为我知道,找到我这样一个尽心尽力又能出活的员工还是有点难。实话。


我只担心一点,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只给鸡汤当然不是我的风格。我回顾过去这三年的工作经验,精进的做事方式基本离不开问自己以下一些问题:


1. 上一次哪些方面富有成效?数据?

2. 我这次能否复制利用/在此基础上改进?

3. 是否有一些新的内容/经验可以尝试,有数据支持吗?

4. 上次出现哪些问题,分别和什么相关?

5. 我这次要怎样避免这些问题?

6. 有哪些事情没那么有效却占据大量带宽的?

7. 是否有方式能简化这些占据大量带宽的事情?

8. 有哪些事情属于投入产出比高的?


这种做法确实是有依据的,有人研究过同样水平的小提琴手,练完一遍曲子琢磨自己上一首哪里拉得不好下一次改进的小提琴手,比缺少这个行为习惯的小提琴手的水平提升快得多。


通过梳理过去的best practice,不断筛选出有效的方式,同时改进一些问题以及可以提高的方面,从而达到比上一次更为精进。这些筛选和循环,积累下来,就会打磨内化为自己的一套心得。


坚持每次都这样做。剩下的,交给时间。


生活中同样可以寻找一种适合的方式作为载体训练这种思维方式和习惯。


认识一位非常受人欢迎的培训师,聊起来说做培训和做老师的很容易同样的东西讲一辈子丧失兴趣,所以对方在每次做同一个培训时,都push自己更新新的内容不小于10%,这样自己就不断在学习。这是一种精进。


对我而言,写作是我保持精进的一种方式。能够输出检验自己对于一个话题的理解,主动寻求自己也不懂的问题答案,然后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


常常有人问我:担不担心自己有一天没有东西写?

当然担心了!但是与其担心,不如看书写字听讲座和别人聊天。


也会有人看到我周末听了两整天讲座之后问我:累不累?

当然累,但是有方向、专注地做喜欢的事情,大脑区域里负责快乐的那部分会被点亮关联,进入一种积极的循环。反之,很多人学起东西痛苦,也是这个原因。


我不断push自己保持精进,一部分是性格因素,更大一部分是对自己的潜力感兴趣,想看看自己还有多少未知的能力可以挖掘。


一个公众号的思维上限,是运营者的眼界。从意识到这一点起,我不再只是写着玩玩,而是看更多的书,见识更多的观点,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尝试用更好的方式表达,保持精进。


我想尽自己所能,不断去推高这个上限。


这就是我的动力。

本文出自 Stacy职场记,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