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假期番外回忆篇:我的保研经历
前段时间某天晚上下班回家,收到妈妈朋友石阿姨的短信:“阿颖考上了,谢谢你。” 阿姨家女儿今年跨专业考研,考心理学考上了。表妹也是今年考心理学的研究生,也顺利通过了。为她们开心。
回家路上和我妈通电话,说起考研,我们又聊到我之前考研(保研)的事情,虽然已经八年过去了,好多细节还历历在目。我妈说,想想之前你去面试,竟然也没有想过要陪着你去,就让你买了张机票去了。
我想想也是,整个过程虽然煎熬,但竟然也都是我一个人完成了,从选学校、准备材料、到去好多个学校面试(保研可以准备多所学校),都是自己规划的。也是第一次自己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订宾馆、查路线、结束之后在当地玩儿。印象中经过这次,整个人都一下子独立了许多。
这篇还是以记录一下当时的经历为主,一些面试准备细节为辅,也许会有一些参考意义。
◢◤
先说说背景。
其实刚上大学时也没有想过一定要继续读书,还是听了一次学姐的分享才知道可以选择保研。所以大一时候就想着,要是保研就好了,不用考试多好。当然后来才知道,只不过少了统一考试,各个学校的考试面试还是要的。
因为有这样一个目标,所以成绩排名对我来说就很重要。平时我很少上自习,都是窝在寝室里看看闲书或是看看电影,但是到期中期末的时候还是会突击上一两个月的自习。
上 自习的强度也很大,常常一天刷好几套专业考试题,考试时候偶尔也会碰到原题。任何一次计入总分的考试我都会认真对待,印象最深的是有次一个特别严格的外教 教的文学课,他报期中考试分数的时候,到我的时候停顿了一下,说你们猜多少分?然后他报出来是满分,底下一片惊讶。要知道文学课的考试都是论述题,他的课 讲义超级多,我是几乎把讲义都背下来了。这门课到了期末时,也是接近满分。第二外语日语课之类的也是。
所以说实话,我一点都不觉得有人嘲笑说“某某特别擅长考试”或者说“死记硬背很可笑”就担心自己是不是别人眼中的书呆子。可以说,我根本不care别的事情和别人怎么想。我只在意我在意的事情。
所以有时到了考前,大家都一起去放松一下,我也不会去,就算是被认为不合群,我也不在意。因为心里有自己的目标。话说回来,那些觉得自己“只要努力也能怎样怎样的”,好像觉得做事很容易一样,那就停留在想想的阶段吧。
当然,我也确实不是天天背讲义准备考试,那时候天天和法学院的同学厮混在一起,玩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辩论、闲聊,虽然现在想想当时做的真烂,也不妨碍当时的热情。
除了这些,没事还参加各种英语演讲比赛,所以回想起来大学片段,除了窝在寝室看书、上自习、参加活动,再就是在镜子前一遍又一遍地演练,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刚上大四排成绩算保研名额,幸运地正好是全系第一。
第一和第二的差别有多大?对普通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全系第一也许都不一定能够获得名校的复试机会。第二的话机会就更渺茫了,除非有什么其他奖项荣誉之类。
当时我其实并没有想过能去清华,一个学姐建议我还是试一下,所以我是临时准备了清华的材料,打遍了快递电话,都无法赶在第二天的deadline前寄送到材料,直到顺丰说他们能做到。那时候顺丰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做这样大,最后真的按时寄到了,所以我对顺丰一直都很有好感。
◢◤
说到筛选学校和准备材料,现在想想真能算是统筹规划一个项目了。我投了9所学校,要知道申请的材料每所学校都不一样,9所学校的材料五花八门,表格也都不一样,更不要说这些通知告示全都藏在学校官网或是学院网页的各种边边角角里了。
其他几个同学基本都准备三四所学校,听到我申了9所,也是觉得很夸张。这样做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不自信,所以不同梯度的学校和专业都有考虑到;另一方面还是想能够做到最大程度的准备,不浪费机会。
回想起来,那时候准备材料就像后来我求职时候一样,也是列一个文档,把每家的要求、表格下载地址、复试时间和要求记下来;然后统计不同的材料需要准备几份,去打印店一两次全部搞定。
各类获奖证书就十几二十张,加上表格和资料有的学校要二十多张,分门别类按学校一家家装袋寄出。后来几乎申请的学校全都通过让去复试,包括我最心仪的院校。我觉得也许是这些证书使我获得了一些名校的复试机会吧。
◢◤
最先接到的是一个南方学校的复试通知,一看时间后天就要面试了,而那个地方很远,火车要一天多。给家里打个电话,妈妈立刻打钱让买张机票去。
第二天急匆匆在学校办完手续赶到那个城市,一下子就喜欢上那里。面试之前的准备和求职也很像,主要是:
1. 在网上看有哪些方向、哪些教授、学科特色;
2. 看一些感兴趣方向的教授论文,大致了解一下;
3. 准备中英文自我介绍;
4. 准备一些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优缺点、在校经历、专业问题的理解)
当天面试是在教室里,面试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几位老师坐着提问,大概是一些专业以及个人选择方面的问题(和公司面试差不多):
1. 为什么选我们学校这个专业?(why us?)
2. 为什么要选你?(why u?)
3. 优缺点?科研能力?
面试完之后也是有点忐忑,不确定自己的未来会怎样。在号称最美的校园里溜达了一圈,和上一届保到这里的法学院学长吃饭去学校后面看海,深深喜欢上这里,觉得以后要是能来这里好棒啊。
后来一个人在那个城市玩了两天,回去的时候坐火车。在火车站里等着检票的时候,接到了一个北京的电话。火车站很吵,对方说话没有听清,对方又重复了一遍,国庆节后在清华复试,地点是文南楼。文南楼没听清又确认了一遍。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记得很清晰的瞬间。对我来说这个瞬间记得格外清晰,还有后来我打电话问录取结果的那个瞬间。如果是电影里,四周嘈杂的声音忽然就都安静下来,挂了电话发现手心都是汗。
因为我从开始准备的时候,清北就都没有准备,我一直也没有特别高的目标,觉得去一个喜欢的外语类院校就很棒了,也从来没有想过会真的有这样的机会。误打误撞这样就进了复试。
◢◤
回校之后正好是一个长假。假期里在学校复习,当时第一个学校的录取结果还没有出,心里也有点没底。又有好事的同学跑来和我说,某某都被哪所学校录了哦你呢?
十一之后去了北京,也是自己在网上订的知春路附近宾馆。靠着当时的诺基亚E63小小屏幕的导航找到。
去面试的着装,我没有都穿正装,只是下意识觉得都是正装也有点boring。
我穿的是灰色带衬衫领的针织衫+米色的休闲裤+高跟鞋+扎马尾。南方那所学校因为还是夏天所以穿的是两件套白色外边黑色短袖的针织衫+白色中裙+白色的平底鞋。
后来求职面试的时候,我也没有穿深色的正装,而是穿的灰色套裙+橘黄色针织衫,显得正式又不失柔和,没深蓝或者黑色正装那么突兀青涩。因为有的外企是不穿非常死板的正装的,多是商务休闲,穿成那样一身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来面试的学生。
面试之前也是听一个学姐说过经验,人收拾得清爽利索点,面试的时候反应快点,表现得机灵点。所以专门扎了马尾,尤其是要把碎头发弄好,显得不乱;化上淡淡的妆(那时也不太会)。
◢◤
复试上午笔试,下午面试。去笔试的时候发现已经开始了(也许是记错时间了),卷子也不简单,是一些文学作品的翻译。老师说还有十分钟收卷子我作文还没有写完。交了卷子觉得很沮丧,时间不够充分。
下午面试,面试的时候交流一下,才发现多是本校的同学,外校的同学很少,我排在面试的第二个。
进去面试发现是一个会议室,所有老师都围着圆桌坐,老师招呼坐下,让我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来问了一些问题:
1. 想选哪个方向?为什么?
2. 了解这个方向吗?你对这个方向XX领域怎么理解?
3. 你了解过这个方向的什么吗?
4. 为什么选我们?(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面试自觉答得还可以,但也确实有不会或者之前没听过的,就老老实实说不了解。
出来之后有强烈的预感会被录取,但是理性想想上午答的卷子不是太理想,预感又减弱了一些。索性不去想这些,赶紧准备下一场考试。
整个保研经历最后这一部分说起来也很伤感,我最想去的学校,最后竟然没有去复试。原因很简单,因为知道自己准备得不够,缺乏口译练习,不愿意去面对。
我纠结了很久,抱着口译材料在宾馆里练了一会,后来还是决定不去了。虽然做了决定,却还是忍不住哭了,毕竟在此之前我一直都以为这辈子会做一个译员。那是我第一次觉得离自己从小到大的理想很远。
之前的那个暑假,我还在北京上口译的课程,但是逐渐我发现,我好像只是声称自己喜欢,真正接触了,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但觉得坚持了这么久,还是继续下去吧。临到去复试的这个关头,终于破碎了。
所以其实这段保研的经历,对我来说,不仅有许多新鲜正面的经历,也是第一次尝到了理想破灭的滋味。
虽然后来几年靠着各种尝试,终于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但有时候我也不禁会想:what if?假如我那时候一直苦练,假如我真的念了这个方向,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
回到学校之后,已经不去想结果如何。一周之后的一个早上,我拨了电话,我记得当时紧张得有点肚子疼,蹲在阳台的地上等待着电话那头接通,一声一声嘟声像漫长的一个世纪。
终于电话接通了,我说明原因,对方问了名字查询:“XX?......通过了。回头在网上看通知吧。”
我挂了电话,有一种意外收获的感觉。旁边的室友也在紧张地看着我。我冲她们笑,她们过来拥抱我。
那天阳光真的特别刺眼特别好。
(完)
本文出自 Stacy职场记,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