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裁员:不是公司不需要人,只是需要的不再是你了

作者:Stacy 分类: 初入职场 发布于:2020-2-1 14:26 ė851次浏览 60条评论
前两天晚上,一个微信群里,有朋友转了个新闻。甲骨文中国区开启新一轮的裁员大潮。首批确认裁员900多人,大多数都是研发中心的工程师,平均年龄是37岁。

即使裁员补偿是N+6(N是在这家公司的供职年限),新闻里,一些员工拉起了横幅表示抗议。“把工作机会留在中国”,“High Profit,Why Layoff(高利润为何裁员)”,“反对甲骨文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 。

朋友心有戚戚焉地说,他有好多前同事在那里。还好当初选择加入了另外一家互联网公司。

我当时有点没明白,我觉得工程师应该很好找工作的呀,赔偿也高,为什么不愿意呢?

朋友解释说,因为他们的经验离互联网有点远,做的那个领域慢慢被云计算替代了,所以出来找工作比较难了。

后来我又多看了一些报导,才明白做数据库的研发工程师原来和我理解的互联网工程师不是一回事啊。

 


其实甲骨文盈利状况还挺好的,也是高利润,但为什么选择了大规模裁员?

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要转型,以云计算服务为核心,非主要部门以及缺乏增长动力的部门是这次裁员的主要目标。即使现在的数据库业务仍然是现金牛,也要逐步让位。

大公司要想活下去、活得还不错,靠单一业务是达不到的,需要跨越非连续性,实现第二曲线的增长。说人话就是,在当前业务发展变缓时候,要找到下一个业务增长点。

前阵子看了美团的案例,美团其实就是成功地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起家的时候是团购,2014年团购业务遭遇了极限点的时候升级团购业务为到店业务,增加酒店、旅游业务,但很快又达到增长天花板,内部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探索。

2014年中开始做外卖,经过几年的发展,外卖业务超越了团购和到店业务,成为了新的增长曲线,在2017年的时候占业务收入构成的62%。

所以找第二增长曲线这些道理难道甲骨文不知道吗?据说内部早就说转型,公有云市场上,亚马逊AWS,微软,谷歌排在前面,甲骨文追赶起来也不不容易,所以这次算是痛下决心了。

但甲骨文也是一边裁员,一边招人,招了许多云服务领域的工程师。

所以残酷的现实是,并不是公司不需要人,只是需要的不再是你了。

 


关于这件事的报导有很多,我并不同意一种说法,说这些被裁掉还不甘心的员工是由于“在外企待久了待废了”,或者是“他们不思进取,不能居安思危”。

这是一种归因错误,评价别人的时候归为别人自身的“内部原因”,而这事真落在自己头上的时候,就倾向归为“外部原因”。

因为同在外企,所以这种评价我很能感同身受。但整件事情中,我更深的感触是:

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打拼很容易,但在时代浪潮中,个体很渺小,尽管真的努力了。

为什么这样说?除了刚才说的数据库转型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中国过去人力成本低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

根据德勤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五倍,高于印度不少。

很多外企早就把一些技术支持中心还有各种外呼中心转移到了印度,我自己的具体感受就是早在2012年我在Intel实习的时候,联系我发offer的就是印度人。现在的公司也是遇到各种技术问题,发现也都是印度工程师小哥。

所以这也许也是甲骨文大幅裁掉中国区研发中心人员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成本控制都会更加严格。光景好的时候,多招几个人,多烧点钱,大手大脚都能接受,但现在很多公司成本控制都比以前严格了,精打细算。

不过从公司的层面来说,对成本的控制能力确实是很重要的。不然像很多创业公司,经历不了这关的考验,钱烧完了公司也就完了。所以有这样严格的成本控制,才能把公司做这么大做这么多年吧。

 


作为个体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这些不可抗力对我们的影响?


1. 首先,醒醒,不要把公司当家。

不要对任何公司抱有这种幻想,不然到头来只会发现这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心理上更难以接受。


我其实向来对那些动不动就宣传“亲如家人”,“都是我兄弟”的文化持冷眼态度,但这不代表不热爱工作,不喜欢身边同事或者不喜欢公司。


我更喜欢那种不和我进行这种绑架洗脑,但尊重人的公司文化。即使最后公司要分开,也体面一些,像甲骨文这样大方承认业务需要,然后做好安置,体面分手,不要搞那种逼着人自己走的996制度,或者是CEO发那种满是感叹号的内部信说不再是兄弟。


2. 其次,无论选择了什么行业,都要保持不断学习。

英国《卫报》最近有篇报道,因为技术发展迅猛,理工科学生取得本科学位时,他们在大一所学的内容有近50%将会被淘汰。选择了互联网、选择了技术岗,必然要保持学习。


我身边的互联网人,都会有看最近新出的案例、或者是行业书籍的习惯,因为如果新出来的一些概念、打法不知道,自己都会觉得焦虑。


那是不是其他的行业会好一点?以前我以为编剧这种应该不会有那么多变化吧,但实际上和大喵了解过,观众的口味也都在变化,年轻人的想法也在变化,即使这个领域的人也不是只靠经验积累,还是要不断阅片学习。


3. 合理消费,增加被动收入。

被动收入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像收房租、稿酬,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更可行的是学些理财知识,增加理财收入。


如果觉得股市风险高,可以试试指数基金定投。最近处于低点,入场也不错,支付宝就可以买。但定投基金还是要拉长看,用两三年都不怎么用的钱做定投,不要太频繁买卖,因为还有申购或赎回手续费。


4. 风险控制。

我觉得人到中年的风险其实比20多岁高许多。年轻时候虽然起点低,但是没有太多负担,但中年之后,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变得更重。


下图就是一张典型人生周期图,可以看到中年和老年更加容易出现赤字。因此,要尽可能把这些阶段的风险降下来。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可以看:你所向往的退休生活,也有可能是老年破产


5. ABZ计划。

这个概念是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提出的。他认为,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有这三个计划。

  • A计划是主业,主航道;

  • B计划可以理解为副业,也可以是发动机、超车道,可以做一些感兴趣的、有前景的事;

  • Z计划是护城河,帮助我们防止收入减少,比如保险,再就是要有一定储蓄,至少是3-6个月的生活费能够过渡。


如果你还没找到B计划,那建议也要尽快做好Z计划。不然如果哪天真被裁员了,可不是每个公司都像甲骨文这样赔偿N+6的......


本文出自 Stacy职场记,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0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