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一个人有business sense时,我们说的是什么?

作者:Stacy 分类: 工作技能 发布于:2020-2-1 17:29 ė4213次浏览 60条评论

前两天我的读者兼助手和我聊天,她说,我还挺好奇一件事的:


之前看你的《光速成长》那本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你提到自己在学校的时候做了各种尝试,尝试过老师、公务员、HR、NGO、咨询、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包括毕业之后也有一些不同的机会和选择,但是最终选择了去公司里工作,你在书里原话是“因为想要知道商业是怎么运转的”。那么,工作这么几年了,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收获呢?


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我还真的没有仔细想过,也没有在这个公众号上详细写过。因为一说细了,聊具体做的业务,我也就暴露啦,还是喜欢躲在屏幕后面写写真实的感受,我真的很内向,哈哈。


但是这个话题还是想说说,可以说得宽泛一点,正好最近也有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曾经有一次和别的团队同事合作,合作起来比较痛苦。之后我从多个地方听到合作的人吐槽,说“缺少business sense”。(习惯了外企就这么说话,翻译过来就不是那个意思了,表较真。)


其实他们做的事情,是类似于产品经理的角色,是要通过新产品让生意更上一层楼,但他们并没有想去了解生意模式、顾客的消费习惯,而是闭门造车,或者是直接参考市场上大家都在怎么做,不顾自己产品的定位和目的。


这就直接导致产品设计时太跳了,自己的限制也没了解,经常是后面临时发现前面的一些问题,再来回返工。


你要说对方没有认真干活做事,我觉得也不对,一点偷懒都没有。但因为没有深刻理解业务,而在后面绕了一些弯路。


所以我在想,当我们说一个人有business sense的时候,我们说的是什么?


 


如果把biz sense贯穿做事的过程,我理解是这样的:


1. 做事前——知道做一件事的目的,以及它所影响的业务环节。

我曾经有一位mentor,是个很优秀的产品经理,她和我吐槽过:“有的产品经理就只顾堆砌上线新功能,而有的是从数据、业务中发现一些机会。”


前面提到的例子,其实就是没有考虑清楚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只顾着把一些市场上热门的哐哐哐攒出来,却没有了解生意的痛点在哪里。


生意就是牵一发动全身,做事之前需要想一想这件事对生意的哪一个部分贡献大,是能够提升营收,还是能够降低成本,能够带来新客户,还是能够提升运维效率。


即使做日常工作,如果考虑到这个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公司业务。正所谓“我等采石之人,当心怀大教堂之愿景”。


2. 做事前——衡量投入产出比,花费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

像刚才的例子,闭门造车还容易造成产品一开始从设计就是脱节的,后续的维护成本很高。看上去可能前期投入没那么多,但后续都是成本。


举个远一点的例子,得到以前李笑来老师和万维刚老师的专栏,前者是一周写一篇文章,然后接下来几天点评回答下读者在这个话题下的讨论;后者几乎是日更,有日更的压力。


这两种课程的不同运作模式,先不论效果,投入就是不一样的。


在商业世界,公司、管理层,可能每天都要面临许多这样的决策:选择重运营模式还是轻运营模式?哪种效果好?资源是否跟得上?


无论哪个决策,底层的逻辑都是想要用最少的资源,撬动更大的利益。


3. 过程中——有所取舍,永远都在做优先级排序和权衡妥协。

接上一条,当面临多个选择的时候,你要怎么做?或者是说,资源有限时候,只能优先保证一部分,你会选择哪一部分?比如说是效率优先,还是成本优先,又或者是客户体验优先?


我从IC升至做管理,从独自做一小块项目,到带领人做大的项目,最不习惯的一点是:过去有问题就跑去问老板怎么做,但怎么现在大家都问我,hey,Stacy,你怎么想,你怎么看,你计划怎么做?


刚开始真的不会做决策,也不敢做,生怕做错了决策影响了事情进展或是生意结果。可是也不能事事都再跑去问老板怎么办啊。


所以只能花时间去了解,每一个选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know why),会不会有一个选项是能够绕过所有这些限制的(第三选择的创造),或者干脆就是列出来每个选项的优势、弊端,估个影响面(诸如范围、预估销售额、风险)和投入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通常列完就清楚一半,再拿不准就和老板讨论下,也好过直接什么都去问老板怎么办。因为有了经验,下次遇到类似的,你就能把握得更加准确一点。


所以当后来也有团队成员问我怎么办的时候,我觉得对方能够搞定的,就说你觉得呢?或者说你自己看着办。因为我知道,“做决策”这项能力是一点点练出来的。


4. 过程中——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定位。

大到一个公司不同的业务单元分别在BCG矩阵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公司有什么样的贡献。

或者是平时做的市场活动,哪些可能是做品牌的,哪些是做追求效果的(当然现在我们也都在说品效合一),都相对来说有个大致的定位。


小到平时日常的工作,就像是一些事情或者产品是招揽新客户的,而有些则是利润高贡献利润的。各自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是一套组合,不要指望一个大而全的东西包揽了所有的功能。


5. 结果——结果导向,有利润,可持续。

这点就不用说了,提到biz sense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吧。生意肯定还是要有利润空间,不然不可持续发展,就算很多创业公司到独角兽有再多投资,再烧钱,也都是因为有一个事先画好的未来的盈利模式作为支撑。


其实个人也可以参考这一条,比如有朋友想考虑做副业,为以后做打算,她提出来要做和自己专业有关的方向A,但看上去方向A是要做一段时间,做大一些才能有盈利。


我提出了方向B,建议她是不是可以多个选项同时做一段时间,试试水,看两边的需求和反响哪个更好,再集中资源做。


其实这也是一种考虑问题的方式,结果导向,快速试错,多次迭代。这样更可持续一些,总比资源all in之后发现不合适,调整却更难要好。


 


这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确实比当初了解了更多商业方面的知识,反之,这份职业又给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写这篇文章,让我回忆了当时自己选择这样的工作的初心,就是探索,探索商业是什么,如何运转,探索更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探索自己知识的边界。


挺美好的。


是以为记。


本文出自 Stacy职场记,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0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