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企,不996,在市场上会失去竞争力吗?
最近有同事离开,加入了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大厂。很多外企人,混迹外企多年,多少心里都有点想去国内公司走一遭体验一下。
很多人把这个过程叫作“落地”,因为他们觉得外企人好像多少都有点不接地气,所以落地就是开始接地气了。
当然了,落地的姿态有时候可能不是那么好看:有的人挣扎着落地了,有的脸着地了,还有的人落不了地。见过落地成功之后做得很好的,也有落地之后可能不是那么喜欢又转而回到外企的。
落地还是不落地,这两年都躲不开一个话题,996(早9点晚9点一周工作6天),许多国内大厂提倡或默认的996工作方式,无疑加大了跳槽的风险和成本。大家会在去之前,都心里默默地衡量,是否要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
去了的人,朋友圈里各种加班的状态,鸡血满满。没去的人,可能也在睡前刷到这些状态的时候,问自己:我不996,在市场上会失去竞争力吗?
外企其实也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轻松悠闲不加班,有时候加班状态是不亚于996的。但多是阶段性的,应该不算常态,更不会也不敢明着搞996或者宣称是“福报”。
为什么外企996相对较少?
我觉得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外企有问题倾向于系统化解决问题,比如靠制度、系统、管理优化,不愿意单纯靠堆人力。
不过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缺少灵活性,服务于多个国家的系统庞大,难以满足某一个市场的特定需求,跟不上速度。
另外就是企业文化,还是存在一些差别。有在外企的朋友和我说,当外国同事知道996的含义时,说“现在是21世纪了,奴隶制早就应该消失了”。
再就是外企的管理风格较为成熟,职责相对明确,绩效评估体系也比较完善,管理时注重效率和结果,而非工作时长。
所以那种“干完活了但领导不走所以不能走还得耗着”,“工作职责不清所以大家扯皮开会时间拖长”,或者是“不加班的人领导绩效会给打分低”,种种奇怪的原因造成的996,相对来说就少一些。
那如果长期在外企,没有996,会导致积累的经验比较少,从而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吗?
坦白说,我也思考过很久这个问题,不过后来经历了一件事,我想明白了。
我换了项目之后工作状态其实也接近996了,有段时间项目很忙压力很大,连续很多天回家已经是十点半、十一点了。
工作时长这么长,是否就能说明那段时间我效率更高、学到的东西更多、积累的经验更多了呢?
未必是这样,因为是项目早期,所以这里面其实有很多时间,我都在处理很多很机械很杂很琐碎的事情,我从这里面得到的积累,边际效益是递减的。
就是说,刚开始做的时候,是学到了一些,但是后来花了的很多时间,完全可以用系统或者技术化的方式解决,意义没有起初那么大。
当然,这点我也早有预期,也是我为获得这份经验的愿意付出的,我只是想论证:
工作效率≠工作时长;工作效率=有效工作时长
工作经验≠工作时长;工作经验=有所成长的经验积累
此外,由于时间被占满,我那段时间就没有太多个人时间用来充电。加班的时候久了没有时间学习,很容易陷入忙碌的假象里,忙忙碌碌,却成长有限。
每天醒来就是工作,睡前也还是工作,人就像在轮子上的小仓鼠一样,一直不停地跑,看到的都是眼前的事情,没有时间去思考梳理。
过了那段时间,我又回到了相对好一点的节奏,有时间看看书充电,为以后做些准备和积累。
生活需要有一些留白。
所以996的工作状态不等于一定有成长,平衡的状态也不代表没有进步。
如果你在外企,担心自己不996就落后了,可以做这些事情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 搞好身体。
健身锻炼养生,爱惜自己,哪怕以后中年失业下岗还能有个好身体,996比不过,可以比谁身体好一点,谁的生活质量好一点哈哈哈。
2. 关注行业动态。
既然外企人常被人说“不接地气”,那就多关注下国内行业动态,一些巨头公司的动作,不要仅活在外企的真空小圈子里。
3. 学一些对工作有帮助的技能充电。
梳理一下自己的长期目标,以及比照一下自己的技能树对达成目标还欠缺什么。可以进修专业知识,或者是考证,阅读书籍。
如果做业务,那可以看看行业案例,研究研究财报,学点管理知识,如果做技术,多学一门编程语言之类。不推荐一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盲目背英语单词的做法。这也是一种懒惰。
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个做技术的人讲,也在外企,他说比起在996的公司加班,他把下班之后的时间都投入到学新技术上,时不时地参加一下面试测试检验一下,发现自己仍然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和他常年的学习积累是分不开的。
总结一下,不996,并不意味着在市场上就失去竞争力。
还是要看各自的状态,做的工作内容是重复还是有效经验的积累,锻炼的能力是数十年如一日还是稳步提升,业余时间是胡乱挥霍还是有计划地为自己未来打算。
以上这些选择,如果选的都是后一个选项,相信无论在哪里都差不到哪里去。
本文出自 Stacy职场记,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发表评论